Thursday, October 27, 2005

儒教文化与野蛮自由主义

晚清的时候,中国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反政府武装运动,一次是天平天国,一次是辛亥革命。两次运动之间还有一次义和团运动,但是义和团运动“扶清灭洋”,不反政府只反洋人,不能算作反政府运动。对两次反政府武装运动,清朝政府自然要镇压。开始都是满族自家人出马,后来发现他们都是戏台上的大将,实战中的窝囊废,只好换上汉族将领,把危险的军权交给他们。第一次镇压,汉族统帅曾国藩得胜之后,把军权奉还。第二次镇压,是否能够取胜未知,汉族统帅袁世凯利用辛亥革命逼迫满清皇室退位,自己上台当上了大总统。袁世凯并不是辛亥革命运动所主张的共和民主主义的信仰者,他是一个为自家打天下的人。果然,不久他宣布恢复帝制,自己要做皇帝。

当然,曾国藩与袁世凯所处的历史背景有所变化,但是仍然有可以比较的地方。假如曾国藩转而反抗朝廷,未必不能当皇帝,假如袁世凯死心塌地镇压革命,满清朝廷未必垮台。如果比较两个军事统帅的思想背景和道德水平,一定会得出结论,曾国藩一定不会背叛,袁世凯一定不会效忠。曾国藩是一个虔诚固执的儒教徒,在他看来剿灭太平天国,就是捍卫儒家的教义,因此他不可能背叛自己的信仰。用儒家的话来说,是个君子。而袁世凯是科举考试的落选者,但后来他又意外地在官场成功,因此他从心眼里蔑视和抵制儒家教义,因此他不可能对清王朝效忠。但是袁世凯知道,如果他做了皇帝,儒家对他有用,于是他也支持尊孔。尊孔与称帝两件事,是同时进行的。不过,袁世凯搞垮了清王朝未必是坏事,曾国藩没有推翻清王朝未必是好事。小人办好事,君子办坏事。这种情况,无论在历史大事,还是在家常小事,也是有的。

儒教有一套不平等的,看人下菜碟的道德规范,做儿子的要孝顺老子,做老婆的要服从老公,做臣子的要效忠君王。曾国藩身为臣子,履行了他效忠君王的信条。袁世凯不是儒教徒,但他也不是共和民主的信仰者,我们暂且给他一个称呼叫作反儒教徒。回顾历史,自儒家占精神统治地位以来,处于被统治地位一方,不可能是空白,自然要出现一种反儒的精神。这种精神如果没有科学文明的信仰去引导,势必是原始的,自私的,无拘束的。这跟兴盛于西方的人权主义精神还不同。人权主义精神是建立在平等,不得伤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的。而自私的精神,是为了自我,不择手段,无视他人利益,无视任何信仰的。儒教有其保守落后甚至反动的一面,但是无论如何不能说所有反对儒教的势力,都是正确的进步的。反儒教的阵营中,有比儒教进步的势力,也有比儒教更反动的势力。

拿袁世凯来说,他是自私的,无信仰,无约束的。他想当皇帝,但是他也不反对并且推动了一些顺应历史潮流的局部改革,说明他没有顽固的保守教条,但是袁世凯推动改革不是出自坚定的进步信念,而是随机应变。为了他的个人利益,他随时取消这些改革。查看一下袁世凯一生的所作所为,一会儿进步,一会儿反动,一会儿左,一会儿右,反复无常,飘忽不定。就可以看出,他很自由,随心所欲,核心是个人私利。如何称呼这种思想,真是一个费思量的难题。我暂且称呼他为野蛮自由主义吧。

这种野蛮自由主义,上至窃国大盗,下至偷鸡摸狗的草民,在他们身上,都可以找到。最典型的是民国初期那些先贫民,后土匪,最后军阀的那些人。开始是反抗官府,同时也危害百姓,推翻集权专制王朝的时候,他们也是一只革命力量,然而他们利用革命武装运动,培植私人势力,称王称霸,割据一方。他们既不是儒家信徒,也不是共和民主新思想的拥护者。他们小的时候,根本没有机会读书,弄不懂这个主义,那个主义。他们只有一个信念,为打自家天下,能屈能伸,能左能右,能文能武,不择手段,顺我者用,逆我者弃,而不顾任何所谓人间美好的道德思想信念。这种野蛮自由主义没有自己的思想家,也不可能有,完全凭着没有教化的人类自私本能,在实际生活中付诸实践,以打下天下为人生的终极价值。无论是在白社会,还是黑社会,无论是为官从政,还是为民从商,他们以实际行动奉行这种野蛮自由主义。

这样一种无廉耻的思想的出现和泛滥,既有经济上的原因,那就是中国日益残酷的生存竞争环境,也有文化上的原因,那就是儒教对它的反面催生。儒家不像基督教那样,无私地渗透到任何穷乡僻壤百姓家中。儒家讲爱人,只是到己所不欲勿失于人为止,而不主张积极地行动起来,去帮助穷人。儒家讲尊卑贵贱,等级森严,而基督教讲上帝面前人人平等,上帝更热爱穷人,让穷人也有精神依托。这样,在众多的人口的中国,儒教并不像基督教那样普及,接受儒家教育的只能是少数人。而多数人则成了空白。这片空白就是野蛮自由主义生长的土壤。

在儒家还占统治地位的清朝,来到中国的西方人,就发现了中国人道德品质的巨大矛盾。儒家讲究礼,但是很多中国人无礼,儒家讲究诚实,但是很多中国人欺诈,等等等等。这让他们十分困惑。其实,写出书来的东西是思想,没有写出书来的东西,未必不是思想。野蛮自由主义,是中国人精神中的一种潜流。这种潜流,今天依然存在。[2005-9-3]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