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, October 15, 2005

漫谈沿海人与内地人

中国除了吃大米的南方人和吃白面的北方人,还有喜欢做生意的沿海人与本分务农的内地人之区别。中国与世界建立广泛联系之前,沿海属于边疆。封闭的文革时代,一提沿海,还意味着海防前线,那个演马大姐的蔡明就是在电影《海霞》[又名海岛女民兵]中扮演小海霞开始出名的。沿海属于边疆的时代,沿海边疆居民跟西北部边疆的居民,没有什么两样。

中国的文明是从黄河中下游华北大平原发展起来的。大平原的中心,也就是政治中心,文化中心。春秋战国时代,中原人还把东南沿海的吴越人,看作是野蛮人。那时候的沿海人,还是背对着无边的大海,把眼睛盯住中原。

到了汉朝时期,中国对外贸易还主要以陆路为 主,出现了那条著名的丝绸之路。中国的大商人主要还是中原人。据说在汉朝的时候,八百里秦川还是桑树满天下的地方。汉朝崩溃之后,汉民族的三派军阀内战, 虽然最后被晋王朝司马家族统一,但是汉民族大伤元气。不久晋帝国的首都洛阳被匈奴人占领,大批中原人士南下渡过长江,以长江为天险,在南京再立首都,史称 东晋。

东晋南下的那次中原人大迁移,让东南一带的 经济文化赶了上来。首先是沿长江一带出现了荆州,岳阳,汉口,九江,南京这些繁荣的商业城镇。到了隋朝又开掘大运河,沟通南北,长江与运河的交叉路口,出 现了商业大都市扬州。这些地方的人,明显地比内地人会做生意。不过严格地说,他们还是沿江人,不是沿海人。

沿江的内河交通,为航海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便 利条件。让沿海人也发现了海上不仅有鱼而且还有市场,从唐朝开始,沿海地区逐步形成相当规模的对外贸易。那时已经有专业的中国商人移居东南亚和南亚,号称 自己是唐人。到了宋朝,中国北方领土被野蛮的少数民族占领,宋朝被逼无奈,只好向海外发展。中国那时也有独特的丝绸,瓷器,茶叶,香料等商品向外大量出 口,终于形成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。从长江口岸,到珠江口岸,形成了一条对外贸易的沿海地带。沿海人与内地人区别明显起来。

既然沿海人喜欢做生意,那么自然随之出现了 为他们说话的精英分子,就像今天不同的阶层都有自己的精英代表人物一样。在处于内地江西的朱熹宣传儒家理学的同时,在沿海的温州地区出现了一个主张“以利 和义,不以义抑利”的永嘉学派。这个学派不赞成重农轻商,主张“通商惠工,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,流通货币”。他们的主张比欧洲十五世纪出现的重商主义早三 百年。温州人叶适是这个伟大学派的代表人物。

假如没有后来的西方列强势力侵入中国沿海, 沿海人仍然会跟内地人想的不一样。然而西方人的入侵,为沿海人的商业意识蒙上了一层西方资本主义的色彩。以至沿海人与内地人的区别,大过吃大米的南方人与 吃白面的北方人之区别。近代的中国历史上的内战,甚至可以理解为沿海人与内地人的内战。浙江的老蒋代表沿海人,湖南的老毛代表内地人。内地人占多数,在对 抗中获得胜利,于是内地人按照自己本分务农的想法去治理中国。但是多数人未必代表历史进步的方向。于是出现了文革之后的经济改革。老邓虽然出生在内地的四 川,但是到远洋的西欧留学过几年,脑子已经属于沿海人的脑子,所以他上来以后,按照沿海人做生意搞工业的想法治理国家。中国很快富裕起来。

当然,今天已经是信息社会,交通发达的社 会,过去的地理障碍,今天已经不存在。所以今天的内地人未必保守,沿海人未必开放,越来越都走向多元化,分不出内地与沿海了。不过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, 那就是你走到中国各地,或者走到世界各地,都会发现温州商人的身影,这简直是个奇迹。温州人是永嘉学派的后代。假如中国后来由永嘉学派而不是朱熹理学学派 做统治思想,那中国现在会怎么样呢? [2005-9-16初稿][2005-10-3修改]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