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, October 15, 2005

地理环境对民族心理的影响

对于“劣根姓”这个词,我有点反感,好像是说某些不良的品质是天生的一样。鲁迅思国民心理革新之切,是可以理解的,但是“劣根”一语,往往成了革新无望的理由。

1980年两个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开始用分子生物学理论,通过测试统计分析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,竟然发现全球人类拥有一支共同的祖先。这支祖先生活在270万年前的东非大裂谷东侧,后来从那里繁衍并迁移到世界各地。这个发现具有重大的意义,粉碎了任何民族自大主义或民族自卑主义的理论根基。全世界各族人民都是兄弟姐妹,谁也不是天生就比谁高人一等或者低人一等,那么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《世界人权宣言》不仅仅具有道德的理论根据,而且也有了科学的理论根据。

当然,分子生物学还不能解释为什么民族性格 的不同。文化传统论也只能解释文化的不同,而无法解释为什么不同的原因。人类在东非的时候,处于同一个环境下面,性格是同样的,分散到世界各地之后,因为 生存环境不同了,渐渐地,人的性格也随之发生了变化。这正应了中国一句老话,一方水土养一方人。也就是地理环境决定了基本的性格发展方向。

打开世界地图可以看到地球上三种不同的地形。1。大洋中的孤岛。2。近大陆岛。3。大陆。

孤岛上的人是在地球海平面低的时代走过去的,后来海平面上升,他们被孤立起来。在狭小的岛屿上,四周是无法越过的茫茫大海。到了人口多到小岛无法承受的时候,只好自相残杀,来求得平衡。这就是为什么南太平洋孤岛上,在被文明世界发现之前,都是人吃人的部落。

近大陆岛,他们也感受到了人口与资源的压力,但是距离大陆比较近,让他们知道除了自相残杀之外,还可以跟大陆作贸易,或者抢劫大陆两条路可以选择。所以团结一致对外的民族心理首先在近大陆岛上形成。例如古希腊的克里特岛,欧洲大陆的英国岛,东亚大陆的日本岛。

大陆,虽然面积广大,但是发展到了某个时代的人力所及的边缘之后,扩张的意识就被孤岛意识所代替,自相残杀。无论是东亚大陆,还是西欧大陆,都经过了漫长了自相残杀历史过程。西欧大陆首先发现了美洲新大陆,旧大陆的内部残杀的压力随之减少了。

中国所处的东亚大陆有一个特点,那就是有一 个鹤立鸡群的华北大平原,也就是我们说的黄河中下游流域。在这个平原上,没有明显的地理天然障碍。因此谁统治了华北大平原,也就等于谁统治了东亚大陆。因 此东亚大陆的历史以大一统为主线。在那个商业交换不充分的农业时代,维持大一统社会的最佳办法就等级制度。因此等级之间的阶级矛盾成为东亚大陆社会矛盾的 历史主流。

虽然也有中原民族与边疆民族的矛盾,然而每 次冲突的结果,很快导致新的大一统,很快上下的阶级矛盾又取代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。这是东亚社会意识形态的必然性。法儒两家统治思想是适应这个东亚 大陆的人与环境的必然而形成的,而在民间则形成了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”的等级翻身的游民反抗思想。正是因为中国历史上的阶级矛盾之深重,所以在民族矛盾发 生的时候,无法团结对外,两次被外族所统治。

当然象形文字的发明,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。但不是主要因素。原中国的越南朝鲜,独立之后,都轻易地取消了汉字。

西欧大陆地理形状是分散的。日耳曼人所处的 中欧大平原,早期不适合农耕,属于游牧民族,就像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一样,形成了一个日耳曼入侵西欧大陆的历史过程。西欧大陆的地理特点,易于形成 不同的民族,政治上的统一总是暂短的,分裂总是长期的。民族之间的征战和压迫,激发出了主张民族平等,人人平等的基督教学说,并成为后来启蒙运动人权主义 的思想资源。这是西欧的幸运。

当然最幸运的是近陆岛国。向外谋求生存的动力,导致了帝国主义和贸易主义。内部团结的压力,导致了民主主义。因此英国首先跨入工业文明时代。但是“主义”这个东西,是可以流动的。大陆一旦掌握了这个主义,就重新夺回了优势。现在的法国和德国,都赶超上了英国。

中国所处的东亚大陆,现在已经跟世界联系了起来,让我们看到了更大的大陆,孤岛意识已经失去了根基。当然历史证明,帝国主义不是文明的选择。而贸易主义和民主主义,则可以为我们中国人带来光明的前途。中国人的所谓劣根性,也会随着环境的改变,随风而逝。[2005-9-15初稿][2005-10-5修改]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