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人之初,性本善。性相近,习相远。苟不教,性乃迁。”这是三字经的开头三句话。古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,可以教化,比孟子小70多岁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,必须用酷法管制。人到底性善还是性恶,历来有争论。
根据对动物的观察,在有充足食物的时候,大家都是善的,但是在食物紧张的时候,恶的一面就表现出来了。然而人毕竟不是无灵性的动物,而是有灵性的动物,那么这种灵性是先天就有的,还是后天接受的,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。经验告诉我们,教育程度高的,恶性少一点,教育程度低的,恶性多一些。也就是三字经说的“苟不教,性乃迁。”所以我认为人类的灵性是后天接受的。那么由此可以推论出,教育是十分重要的。
教育有一个广义的概念,就是接受某种外来的精神灌输,可能在学校,也可能在家庭。而跟人类灵性有关的教育是道德教育,而不是其他。一个没有上多少学的孩子,如果出生在一个良好的家庭中,同样是个接受道德教育高的人。而一个缺少道德教育的科学博士,跟一个缺少道德教育的文盲,没有什么区别。
道德教育有多种渠道。在西方除了学校和家庭之外,还有宗教教会。在中国,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,宗教教会的影响相对很小。然而孩子们的家长除了年岁比孩子必然大之外,道德水平并不一定必然好。因此有组织的学校教育,应该是个不可缺少的主渠道。由此可见学校教育的重要性。道德与法律是一个健全社会的两只脚,缺一不可。西方的道德教育,因为有一个强大的基督教会存在,可以说是终身的。中国缺少这样一个有威信的终身道德教育组织,因此学校的道德教育,就更显得重要。
可是中国目前的教育状况令人担忧。教育投资体系的城乡双轨制,造成了城乡教育上的巨大差别。教育管理体系的垄断性,限制了社会资金对教育的投入,限制了教育单位的公平竞争。结果导致学费攀升,尊卑贵贱的等级出现。这样一来,形成了对教育事业担负的道德教育责任的巨大冲击。道理很简单,一个以创收为目的的学校是没有威信教育学生们不要太爱钱的。一个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学校是没有威信教育学生们人人都是平等的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得不到教育的年轻人会怎样呢?得到教育的年轻人会怎样呢?
中国古话说的好,因果必有报应。教育上的缺欠,势必会加大法律治理的成本。孔子说得好:“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。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。”对这句话,我深有感触。每天在交叉路口布满那么多维持秩序的交通警察,好像是中国实行酷法人治的一幅漫画般的注解。但是,没有这么多警察行吗?因为不自觉的中国人太多了,什么是不自觉,不自觉就是缺少道德,不自觉就是无耻。中国的教育啊![2005-9-15]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